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眷恋1988

冥冥之中注定人生有许多无法言知的机遇、缘分,它改变、左右人的命运、情感。恋如娟娟

 
 
 

日志

 
 
关于我

目前,从事最烦最难的工作。过去的日子充满幸福、欢乐,但更多的是艰辛、坎坷、挫折和汗水。今后的日子,我将坚守友善、宽容、爱心、坚强、乐观、向上。

【转载】乌衣巷  

2014-01-01 18:21:31|  分类: 文学作品-诗词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乌衣巷

乌衣巷 - 淡水 - 淡水的博客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这样突出“野草花”,正是表明了,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
    “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背景之下,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作者抓住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乌衣巷因何得名?   
    夫子庙泮池南侧的乌衣巷,是南京最古老的一条街巷,东晋时宰相王导、谢安故居所在地。六朝时十分显赫。   
    乌衣巷之名源于孙权定都南京之际。当时秦淮河东岸还属城郊,驻有军队保卫都城,因士兵皆穿黑衣,驻军营地则称“乌衣营”,西晋末年,乌衣营改称乌衣巷。司马睿南渡建康后,王、谢望族才立宅乌衣巷。

  评论这张
 
阅读(7)|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